10月5日上午10:30,重庆医科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院士论坛”在袁家岗校区电影院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中国工程院程天明院士、周宏灏院士、詹启敏院士、程京院士等五位著名生物医学专家,共同为广大校友、师生员工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与思想盛宴,也为学校6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本次论坛由我校著名超声医学专家王智彪教授和著名眼科专家杨培增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副校长杨竹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党委副书记冯跃林教授、副校长黄爱龙教授以及部分校友、师生员工1000余人到场聆听。
杨竹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五位院士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杨竹副校长指出,学校始终秉持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在各位院士、专家、校友、各界人士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一代代重医人锐意进取、风雨兼程、薪火相传,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渐入佳境,成就了今天的光荣与梦想。此次院士们为学校搭建了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师生员工在院士们的引领下,通过分享大师们的智慧与经验,启迪未来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作了题为《科技创新和医学发展》的学术报告。詹启敏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回顾医学百年发展历史,结合国家大健康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需求、我国健康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重大疾病的现状及医学实践,充分说明了医学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而医学科技创新需要医学与理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带动相关学科共同进步。通过深刻分析临床疾病治疗的现状,结合对医学生物领域技术发展方向的若干判断,詹启敏院士提出了“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和人群队列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这一“精准医疗计划”。并就精准医学的内涵、技术背景、支撑平台、诊断路径、关键技术、科学依据、临床需求、精准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以及个性化诊疗实践的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解。詹启敏院士指出,精准医学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必然。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对目前临床疾病诊断方式、疾病的分类分型,临床诊疗路径,临床诊疗的规范、指南、标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推动一批新型的医学健康产业发展,是我国在医学发展中占领国际制高点的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程天明教授作了题为《核武器、核伤害与核防护》的学术报告。90高龄的程天明院士精心挑选出20余幅珍贵图片资料,从1954年在广西富钟县采集到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谈起,回顾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时代背景和艰辛历程。据程天明院士介绍,在1964年至1996年的33年间,10万人次大军进入新疆戈壁核试验基地开展了45次核试验,硬是抓住尚可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有限时机进行了国际上最大规模、最全面的核爆炸动物效应研究,在独立自主研制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同时,也努力推动我国防原医学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程天明院士指出,虽然大规模使用核武器的战争不会发生,但平时仍要加强研究,做好技术储备,为可能出现的核武器伤害、核事故伤害、恐怖活动伤害和次生灾害提供积极有效的医学救援。程天明院士还在报告中分享了从事医学教育科学研究65年、防原医学50年来的几点感悟,一是要把个人志趣抱负与国家人民的需求和对科学的追求之中,保持克服困难、刻苦专研的持久动力;二是要坚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三是要更加重视科学思维,把自然科学严谨求证的逻辑思维与人文艺术想象抒情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努力形成辩证创新思维;四是要为年轻科技工作者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和空间,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学术接班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宏灏教授作了题为《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精准医学新模式》的学术报告。周宏灏院士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启动了基因组医学的新时代,其中的疾病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成果,通过揭示遗传性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使得“以遗传信息为基础;以分子检测为必需”的个体化精准医学模式,即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成为可能。周宏灏院士在报告中,对个体化医学的概念与内涵、分子标记的发现和检测技术研发过程、基因检测和多组学在个体化医学中的临床应用、新的精准疾病分类对药物精准治疗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以具体的药物临床试验为例,对个体化治疗如何进行精准的用药剂量和安全有效性预估以及指导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博奥生物”)主任程京教授作了题为《科技与传统结合:治未病》的学术报告。程京院士在报告中对博奥生物的成立发展历程、运行架构以及在包括预测、预防和个体化医疗在内的生命科学与集成医疗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图片展示了“生物芯片微阵列个人点样仪”、“微阵列芯片分析系统”等创新性技术产品和服务研发成果。随后,程京院士分别从先天性耳聋、药物致聋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检测与干预;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集成整合传统中医方法与多组学联检、精神健康调理、环境检测调控、膳食锻炼调理实现日常健康状况监测;居家智慧养老方案设计和产品研发;通过体质分类调理实现疾病风险分析防控等方面举例,详细讲解了带领科研团队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控管理,“治未病”以及探路中国健康建设等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和取得的成效。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作了题为《HIM——走向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学术报告。樊代明院士指出,人类的医学发展来自不断的积累,纵观中外医学发展史,随着医学形势的变化,近代世界医学正在从经验医学时代、科学医学(生物医学)时代,逐渐走向涵盖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整合医学时代。中国医学要想成为世界医学的领跑者,就必须不断更新理论思维,主动迎接整合医学时代的到来。樊代明院士认为,整合医学本身不是一种医学系统,而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学,涉及到整体观(Holistic)、整合观(Integrative)和医学观(Medicine)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只有把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与共识转化成经验,把技术和艺术提升为医术,在事实、经验和医术之间反复实践,最后才能真正形成整合医学。樊代明院士强调,自然在变、社会在变、疾病在变、医学知识在不断丰富,整合永远在路上,也必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必然成为经验医学、科学医学之后医学发展的新时代。可喜的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成立了整合医学的研究院或整合医学系,关于整合医学的研究探讨已渐成潮流。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携起手来,共同迎接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五位院士在本次论坛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与会听众一同回顾医学科学的历史,铭记当下,探索未来,共同分享了这场珍贵、丰盛的学术盛宴。
校庆筹备组 科研处 宣传部
|
杨竹副校长致辞 |
|
詹启敏院士作题为《科技创新和医学发展》的学术报告 |
|
程天明院士作题为《核武器、核伤害与核防护》的学术报告 |
|
周宏灏院士作题为《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精准医学新模式》的学术报告 |
|
程京院士作题为《科技与传统结合:治未病》的学术报告 |
|
樊代明院士作题为《HIM——走向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学术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