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1956-1976)—建设篇
发布时间:2016-05-24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建校之初,重医师生一边搞建设,一边开展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

热火朝天的北大楼后劳动场面
63级同学在挖鱼塘
63级同学在挖鱼塘

 

为充实师资队伍,从1957年开始,卫生部从其他兄弟院校抽调了一批毕业生前往重医任教。

1961年后,重医开始从自己培养的毕业生中选留师资。

1955—1958年期间,重医党政班子、师资和教辅力量逐步完善,经由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955年10月,经党中央批准,时任上医院长陈同生兼任重庆医学院院长。 

 第一任院长陈同生

陈同生院长

 1956年12月11日,中央任命孟德泽为中共重庆医学院委员会书记,1957年5月到任。

1958年孟德泽书记在全院表彰大会上作报告

1958年孟德泽书记在全院表彰大会上作报告

 

1957年1月,国务院任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外科专家周泽昭为院长。同年,确定上医副院长、一级教授钱悳到重医工作,1958年9月钱悳就任重庆医学院副院长。 

1958年周泽昭院长在全院表彰大会上发言

1958年周泽昭院长在全院表彰大会上发言

 

在兴建重医本部同时,1955年重庆市人委将原办公楼移交重庆医学院作为附属儿科医院,由上海医学院儿科系迁渝创建。1956年6月1日,儿科医院正式开业。陈翠贞教授任院长(未到职),方今任第二院长。 

 

陈翠贞院长

1956重庆市人委办公楼移交儿科医院时的原貌
1956年重庆市人委办公楼移交儿科医院时的原貌

 

附属第一医院原名重庆医学院综合医院,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创建。1956年,重医附一院借儿科医院地址开设门诊。附一院建院工程从1957年1月开始,1958年7月1日,于袁家岗正式落成,左景鉴教授任院长。 

附一院第一任院长左景鉴
左景鉴院长
附属一院全景
附一院全景
附一院内科实验大楼

    

 

1962年8月13日,重庆市将市属第四人民医院(前身为宽仁医院,创建于1892年)移交学校建制,更名为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由耳鼻喉科专家吕钟灵担任。

附二院第一任吕钟灵
吕钟灵院长
附二院门诊大楼
附二院原内科住院楼、护士楼、礼堂
附二院原内科住院楼、护士楼、礼堂

 

1958年,学校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1959年1月,学院举办第一届科技论文报告会。1960年,周泽昭院长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科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外科学术会议,代表国家宣读两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

1958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代表大会授予十个先进单位奖旗
1958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代表大会授予十个先进单位奖旗
1959年度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代表与院领导同志合影
1959年度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代表与院领导同志合影

 

1964年,学院组织传染病学教研室开展对抗血吸虫病研究,最终取得显著成果。

1961年,钱教授与教师们讨论血吸虫病相关问题
1961年,钱教授与教师们讨论血吸虫病相关问题
1961在广汉县用血防—846治疗血吸虫病 正在给病人皮试
1961年在广汉县用血防—846治疗血吸虫病 正在给病人皮试

 

1964—1965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80个。

70年代科研
70年代科研
70年代防化实验
70年代防化实验

 

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校师生坚持“生产自救,节约度荒”,携手并进,共度难关。文革之中,重医遭到重创,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但师生在艰难困苦中仍坚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困难时期关于教改的讨论

 

1969—1978年,学院先后组织约100个巡回医疗队伍深入农村及工矿地区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诊治人数220—270万人次,进行各类手术10000余次,培训8000多人次。

学校先后组织援藏医疗队、赴唐山医疗队、援外医疗队,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

1963年钱院长送别巡回医疗队
1963年送别巡回医疗队
70年代防化实验
1975年欢送赴藏医疗队 
巡回医疗队在农村
巡回医疗队在农村
巡回医疗队在农村2
巡回医疗队在农村

 

1971年,重医科研工作逐步恢复,教育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1976年10月,十年动乱结束。学校党委率领全院师生员工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转移,重庆医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派中兴景象。